文学与教育学院

专访刘三雄老师:传承,恪守,自立,担当

发布时间:2019-06-06作者:浏览:


  编者按:大学是筑梦之地,而大学生是带梦飞翔的天使。如何不让天使折翼,继而在蓝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?怎样让大学生做到自我准确定位?以怎样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生实践?为此,我校校报特约专访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“优秀教师”、“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”、第三届陕西国际商贸学院“最美教师”——文学与教育学院专职教师刘三雄。

记者:刘老师,下午好!我们今天想就大学生和专业问题对您进行一个采访,请您针对性地谈谈您的见解。下面是第一个问题——在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,您觉得大学生最为缺失和最应该提高的有哪些方面?

 

刘老师:其实现在呢,大学的本科教育与以前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从前是追求一种精英式教育,毕竟以前人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有限的,而且我们教育的资源也相对有限。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每一个人要去往更高的层次、去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的机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,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有一个雅号叫‘天之骄子’,而现在这种称号就有点言过其实了。对不对?这也能从侧面来说明当时的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被认可度是非常高的。但现在我们其实更加注重的是一种通识教育,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?这就要追溯到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。我们曾经认为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,但是现在基本上是在朝一种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方向发展,我们的教育面临的受众,他的教育、生活、工作,包括个人的性格,各个方面的情况,可能是千差万别。教育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,简而言之,单就受众而言,个人素质本来就比较高的话,其接受教育是不是就相对能轻松一点?但事实上,我们在把这种教育不断地向素质较低的受众方去普及。这样一来呢,高等教育对象的参差不齐,必然会导致我们高等教育中现在所遇到的各种问题。当然,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也是对现在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,当然,也符合孔子所说的‘因材施教’。

 

 

我认为现在大学生比较缺乏的,首先第一个是自学能力,为什么首先是自学能力呢?我们从小学、初中、以致高中再到大学,普遍经历的都是一种被动式的教育。我们经常说在课堂的核心是学生,我们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,老师应该作为引导……但是,我们数十年的这种教育体制让老师依然成为课堂的核心,而且有时候甚至是‘一言堂’强迫式的、灌输式的、填鸭式的教育,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主动性很差,这样一来呢,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越来越差,这样下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是非常不利的。当然,这个其实也是有它的历史原因,我们从小就是就是这样学习一步一步走过来的。沉疴日深,想要迅速去转变这样一个教育观念,可以说是‘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’,是比较困难的。这是第一点,关于自学的问题。

 

还有一点就是自控能力。从成长的角度来讲,大学生的水平应该处于成人阶段。但这也不太准确,或者说有点微妙,因为大部分的大学生其实刚好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期。真的是忽上忽下,忽左忽右。对于很多问题的评判还不太成熟。在这期间,如果没有对自控能力的培养,学生一旦从高校走出去面临社会,他可能要经过残酷的社会磨砺,才能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。当然,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吃苦受罪的过程。会经历很多‘血与火’的考验,自控力就是从这泥潭中发出来的一支清荷。我们经常说,一个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是他能够自控,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、能不能明白什么事该做而什么事不该做。从前,我们在家长的羽翼下学习的时候,很多事情是由我们的家长,我们的老师,甚至我们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为我们指点迷津的。但是,不可能一个学生他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羽翼之下。他终要有一天去步入社会,去迎接风雨的洗礼。如果这个东西它没有事先在高校里锻炼起来,或者说是形成好塑造好的话,那么在毕业之后,他可能会显得相对被动。为什么经常说在毕业之后,很多单位招人,他都是谨慎的招聘应届大学生群体,因为我们刚才说了,大学现在进行的是一种通识教育,从专业技能方面讲,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其实是非常边缘化的。那么是不是如果再加上你在自控力这方面,还显得不够成熟的话,那你想一下,从你的智商到情商没有一点可取之处,有哪一个用人单位会要你?这是第二点。

 

第三点,我通常称它为‘自解力’,也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。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在家长、在老师、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生活,我们可能不太去注重自己的问题。比如说我们当时高考的时候,你有没有想过高考到底是为什么?其实包括我,当年高考之前,我也没有想太多,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一条路,一条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路,你读完小学就读初中,读完初中就读高中,那么高中读完是不是就要上大学了?我觉得这是一条顺理成章的路,你没有想过我该怎么样选专业?我该怎么去选学校?有很多人包括我现在的很多朋友啊,以及他们家里的一些亲朋好友的孩子,说这个孩子选专业选学校的时候老是犯困、惆怅,我问为什么惆怅?按自己的爱好、兴趣,再一个就是自己喜欢的城市、自己喜欢的地域,再一个加上自己的实力,取这三者的交集就行了。但,这种自解能力没有养成的话,学生家长很困惑,学生本人也很困惑——我没有兴趣爱好。

 

记者: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。(笑)

 

刘老师:对,我不知道要选哪一个,我也没有特别喜欢想去的城市,我不知道,我现在希望别人帮我去决定,把一切都决定好。我只要沿着这个方向去走就好了。那么问题其实已经比较严重了,那么你想一下这种情况的学生,如果进入到高校,他面临同样大小问题的时候,他第一个想的是不是去自己解决?那可能还是一个电话打回家——爸妈,这事怎么办?或者打给自己的高中老师,打给自己的同学问这事怎么办?再往长远去考虑一下,当然人是发展的。我们只是说在每一个既定的阶段应该怎样去发展,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’嘛,设想一下如果成家立业,在家中碰到比较大的人生抉择的时候,那时候你是一家之主,这个问题你又想去问谁?。那么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担当,你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直接就体现了你有没有担当的这样一种意识,有没有责任意识。我们这些大学生啊,在高校里面学习,我们除了专业知识,除了提升自身的一些比较一般性的素质以外,我们其实更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软实力。软实力这种东西,很难给它描述,也很难说得清道得明,但这些东西,在你毕业之后,它对你的发展,对你的成长,甚至对你的事业,对你的人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。人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,它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,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的、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、不断去努力的,也是一个使我们终身受益的过程。而不是说在今天,我觉得我想通了这个道理,然后我接下来我就该怎么办,结果努力了一个礼拜没有成果,算了,这条路走不通。那这还是大学生的一个自控能力不强的问题,就是不够成熟,比较浮躁,做什么事可能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

 

所以我认为在当今高校当中,大学生最缺失、最需要提升的其实不是所谓‘硬件’,因为当代高校大学生你说哪一个他身上缺少必要的‘硬件’呢?大家该有的都有。说句诛心之论,所有硬件的缺失都可以通过金钱的方式去弥补,但是软实力不行啊。对不对?比方说,我们这个采访的教室后面有这么多的书,咱文学院给咱们提供了这么多书和资料。问题是,这些书如果去买的话,要不了多长时间,几天就买完了,买完了呢,你来读,你需要多长时间?一个人能读完这些书,可能得四五年时间。但你买书只用了几天,这是几天和几年的区别呀!甚至是你在这几年没有读这些书,时间也就过去了,但是有的人这几年就在读这些书,这几年之后两个人差异就很明显。两个人都往这里一站,从表面上你根本就看不出来这两个大学生有什么区别?但是只要一交流,只要一交谈,他的思维模式直接就会彰显出来,我们经常说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,那你的做事的能力,然后做事的方式和方法,直接都反映了你的思维能力,那思维能力是通过什么来获得的呢?两种途径。一种是直接的,一种是间接的,但是相对大学生而言啊,更多的是一种间接式的,因为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经历,只有通过书本,只有通过参与一些讲座活动,包括有这个跟老师交流啊,跟朋友谈心啊,通过这些方式,来使我们自己成长,使我们自己的获利,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提升的最紧要关节的三个点。

 

 

 

记者:非常谢谢您分享的三个观点。下面是第二个问题,您认为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身上更应该具备哪些素质?

 

 

 

刘老师:汉语言文学它隶属于人文学科。那么其实我觉得咱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,他最缺乏的应该是一种人文情怀。或者说最应该具备的也是这样一种人文情怀。因为文科生和理科生或者学理工科的其他普系的学生,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自己的专业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。比方说,你跟一个学土木工程的同学、一个学艺术设计的同学,与这些人比的话,他们的专业性可能很快在某一个作品当中就能展现出来。但是我们学人文学科的,更多的是一种积淀,是一种修为,是一种涵养,这个其实都是人文情怀。而且我觉得就是学文学吧,你要懂得哪些东西该做那些东西不该做哪些东西做,要去做到什么程度。比方说咱们就读书而言,哪些书可以随便翻翻;哪些书可以认真的去读;哪些书还需要精读?这个其实都是你在你的脑子里边慢慢形成的一种思维。这种东西吧,其实不是说我们去搬几块砖,然后去做几个数学题,或者说是去完成一个什么实验,就能想明白的。这可能是需要读大量的书,甚至可能是需要从事与人文领域相关的一些职业,他才能在这里边慢慢的去提升和锻炼自己的这方面的一些东西,所以说人文情怀这个东西,不能看得太具体。但是就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,你的人文情怀其实就是你对历史有没有敬畏之心?对社会有没有责任之心?如果从传统的知识分子角度而言,我们讲什么呢?我们要有宇宙关怀、我们要天下千秋情怀,是不是?而且,知识分子在这里面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人格自由、精神自由、思想自由的体现,他不太受外界东西的左右,而有自己一套独特的、符合自己某种信仰、某种原则的情怀,他会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而不太受外界的干涉。所以我经常也在谈到这个问题,就是你看我们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啊,他从古到今,他在历史上所留下来的那些光辉的身影,他其实有一个共同点,其实就是这些人他都是有信仰,有责任,有担当,有情怀,比方说,我们常说的说屈原、陶渊明、岳飞、文天祥……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,而这些人从历史的进程中来看,他们的事迹和生平都是可歌可颂的,但是他们的结局和命运都非常的凄惨。但是我们中国人还是把这些人奉做我们的精神榜样,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去歌颂,一代又一代地去传承和学习。为什么呢,其实我们中国人、特别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去讲,我们更加看重的是一种精神,一种灵魂,这是支撑我们做很多事情的一个基石;而不是说我吃饱穿暖我就无欲无求了。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,从古到今他给自己肩上扛的都是千秋大义、民族情怀。他把自己的坐标设置的比较高。而且这也注定了知识分子走的这条路是异常艰难、异常辛苦。而我们现在可能,从我们这个专业的角度来讲,可能比较缺乏这种情怀。那么缺乏的,其实就是我们应该去弘扬的。因为我们经常说,你要展现你身上中国人的素质,那么就是你历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中国人身上特有的素质,比如‘仁义礼智信’,‘温良恭俭让’这些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,在你自己身上到底能不能体现出来?你体现出来可能才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人文情怀的一种传承和发扬。当然了,我们不仅是要传承,其实我们更多的还要包容、吸收和学习,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当中,我们的民族历史从来没有断绝过?一言以蔽之,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啊,它其实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包容力,这种包容体现在哪呢?就是我们对任何东西都可以去吸收和借鉴,最后,将它化为我们自己所特有的,最终为我所用。这是华夏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比起来的非常显著的一个优点。是其他世界各国的民族无法与之媲美的。但是这个东西在当下,特别是商品经济、工业化文明,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在冲击的前提下,我们传统的这些东西它产生了动摇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这些文化、我们这些文明,其生存根基是农业文明。但是我们现在明显能感觉到是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行过渡,而且从世界上看,很多国家它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,那么我们还不断在对我们传统的一些东西,做着一个痴迷的梦。对于这个梦,我们是要实现它呢,我们还是要醒来么?我觉得,只要是有利于我们这个民族能继续生存,继续发展,或者说是和世界的普世价值并行不悖的,我们都应该继承下来;那么一些和我们现在的发展格格不入,甚至和我们现在所公认的普世价值相抵触的一些东西,我们就可以给他舍弃。这样的话中华民族才能子孙不绝,代代不已地发展传承下去。要不然的话,你一味的保守,一味的抱残守缺,一味的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的中心,其他国家民族无所匹敌的,然后可能就会如同我们上一个世纪晚清一直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,闭关锁国、故步自封,结果最后,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逼迫着你打开开放的大门,那么在这其中你可能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可能有点离题太远,但说一千道一万,就是不管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的,还是我们人文学科的学生,甚至是我们所有高校的大学生,在我们身上,要能看到中国将来发展的前景和希望。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,‘少年强则国强’,那么在我们身上,如果看不到祖国将来的朝气、责任与担当,看不到传承和开拓,这个是很危险的,所以,不管从哪一方面讲,青年,在高校里,咱们大学生肯定是社会的青年,是社会成长,社会建设的后备军,将来也会成为它的中坚力量。那么中坚力量如果不让自身的这种素质过硬,不提高自身的能力的话,那么你说,国家的发展大计将何去何从?那么我们如何去构筑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规划的中国梦呢?所以我们更需要去找回我们在这一方面的一些缺失。

 

 

 

记者: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,顿时感觉自己压力倍增又充满了干劲呀!(笑)那么接下来是最后一个问题了,请问您可以谈谈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有什么期待吗?

 

 

刘老师:在宋朝,在咱们陕西关中出现过一个大儒,叫张载,世称‘横渠先生’,他创立了儒学的一个分支叫关学。他曾经提出过四句话,铿锵有力,被誉为‘横渠四句’。这个横渠四句其实一直也在指引着中国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,不断的向前进步,不断的去锻炼自己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这四句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,第一句是‘为天地立心’,第二句是‘为生民立命’,第三句是‘为往圣继绝学’,第四句是‘为万世开太平’,这四句其实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,一种精神,我们今天虽然谈的是大学生,但是我们把这个概念去扩大来看,我们大学生就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,这种知识分子身上所应该具有的,我们大学生身上都应该具有。而且我们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当中的生力军,你更应该具备这种素质,那么为生民立命,为天地立心,为万世开太平,这个有时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志向,你想为天地立心啊,为生民立命,这个责任担当啊,它其实是非常大的。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境界分成四种境界,第一种境界是叫自然境界,这种人的境界可能就是仅仅停留在对生存的考虑上,可能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动物性、是兽性;第二种是功利境界,它其实是我们这种芸芸众生当中绝大部分的人,就是我们生活在城市当中,我们肯定要为功名利禄这些东西来回奔波;第三种境界是道德境界,这其实就是像孔子一样的人所具备的、坚守的、追求的,最后一种其实就是天地境界,我认为这个境界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。有的人说老子能达到,但是,这一点可能现在还能存在争议。天地境界他就已经做到了以宇宙为关怀,不再局限于四口之家、一个村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,他已经把他的关怀放在宇宙、整个天地,所有的东西都在他的这种关怀之下,那么这个可能就对人的要求也特别高,所以说我们是很难做到的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,你看我们刚才提的问题就是作为老师对大学生将来有什么期待,就是寄予什么样的厚望?从横渠四句里边我认为更多的就是‘为往圣继绝学’,为什么要‘为往圣继绝学’呢?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创新,对不对?创新能不能凭空的去创新?任何的创新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,他才能谈创新。这也就是牛顿所说的,我为什么会看的更远,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那么没有前人的铺平垫稳,就没有后辈学者的继往开来。任何一次技术革命,任何一次思想创新,都是建立在前人不断的实践、不断的探索的基础之上的,我们今天在这里所弘扬的、恪守的很多东西,在将来的某一天,也一定会为我们的后人所推翻,他们会在这个废墟上建立起新的文化建筑,但是如果我们的思想将来成为一片废墟的话,这个废墟也是从古代到将来的一个纽带呀!如果没有这个废墟,那么过去无法到达将来,将来和过去是无法进行沟通的。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,我们才要不断的去坚守自己的这种信念,‘为往圣继绝学’,只有你传承,你在传承的基础上,你才能发展,而不是说是你光谈发展,却不传承,你不传承的话其实就是空中楼阁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局限性,我们也一样、古人也一样,所以我们经常说我们看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,不要去苛求古人,如果把你放在那个时代环境里边,你未必比古人做得好。我们中华民族,或者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对前人的一种继承,你看我们现在不停在谈复兴,我们为什么要谈复兴?我上课的时候我也跟我的学生说过,复者,就是再一次的意思,兴就是是兴盛,再一次的兴盛呢,就说明咱们以前兴盛过,那我们想是不是我们更多的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,我们才能昂首阔步、意气风发的前进,复兴,而不是说从来没有兴盛过然后要兴盛,并不是,因为我们以前确实很辉煌,后来只是由于,在发展当中的变化,我们缺少对世界格局的洞察力,导致我们落后挨打。但我们现在认识到了,并且在世界的发展当中,我们的速度是第一啊,我们也是非常快的,一日千里。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其实就是追赶、超越,更多的是像我们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都是世界领跑者,我们现在就是要重新回到那个世界领跑者的角色,这就是我们的复兴。复兴梦,你包括中国梦、一带一路,他其实都是源于过去,从过去的我们先辈所创造的非常繁盛的文化、经济当中汲取营养,我们要重新的去为已经黯然失色的民族渡上一层彩色,让他重焕新姿,这是我们所要做的。而我们现在当代的青年,我们有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盲从……并不能说是崇洋媚外,其实,更多的是一种你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,但是那个时候你已经去做了,你做的时候你就觉得你自己是在与时俱进,你自己是在追赶潮流,你是时代的弄潮儿,但其实,你完全错解了什么叫与时俱进。我们经常说,就是又回到我们前面那个读书话题上。人的外表,可以通过各种修饰,可以让他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而且可能就是一瞬之间;但是人的内心,人的灵魂,人的思想,能不能在一瞬间将他塑造好,这必须要经过长年累月,或者说是还有痛苦的挣扎、磨砺、风雨的洗礼等。然后不断往前走。他是一个类似于教徒朝圣的过程,苦行僧修行的过程。虽然很累,但是他心中有追求,有念想、心中有信仰,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其实更应该是一种传承,只有说你在传承的基础上,你才能创新,你可能才能发扬光大,而不是说你觉得以前的东西,一无是处,没有任何一点可取之处,然后你自认为,现在其他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东西好。但当你自己觉得好的时候,你觉得你有没有浸润在那个文化体系当中?就跟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一样,就是我们社会上现在都是有英语热的。这个英语,说句诛心之论,简直成了我们的第二母语,英语的市场是很大的,但是我们国人从小学开始学英语,一直学到现在。我们还是不能做到,听说读写,自然的去沟通和交流,我们经常说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,英语的教育在国内其实是很失败的,为什么失败呢?是因为,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种语言去掌握,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应试工具,这种工具是非常功利的,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学英语的时候,多多少少会有点抵制的,因为我们的思维是汉语思维,是中文思维,那么你再去接受另一种语言的时候,那种语言的思维会和你的既有的语言思维产生抵触。而且学习中文我们是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的;学英语是没有这种环境的。你又说我要出国,我在国外我就能有我的拓展空间,但是你可能学好的只是一种语言,只是一种工具,那么你不知道拥有这种工具的人,拥有这种能力的人,在他们的这种国家,比方说是英国或者美国,还要去濡染他们的文化,接受他们的生活习惯,接受他们的信仰,接受他们的这种行为特点,这些东西,不是说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,你想一下如果你在国外,你学英语。你没有信仰。你不信仰基督教,你不信仰天主教,你甚至没有宗教信仰,在你的周围这些土著居民,人家全是虔诚的宗教信徒。你怎么在这其中生活,人家会排斥你的,还有一个就是人种论,你是黄种人,人家是白种人,虽然你说的语言和他们相似,但是从血缘上、基因上,他是会排斥的。我们并不是声讨英语,语言没有任何的错误,关键就是看你怎么做。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,肯定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,我们学习它无可厚非,关键是学习它时,你是全方位式地学呢,还是急功近利式地学呢?你如果学英语采取一种母语的形式去学习的话,那么你这个时候你的双语思维是肯定很好的,但是这个又不太现实,你在国内很难形成这种英语的学习范围和思维方式,那么你学的东西再好,一旦到了人家语言的原生地,就变成了一种刻板蹩脚的发音,如同外国人觉得自己中文说的很好,但是到咱们这儿来说中文,结结巴巴,磕磕绊绊,甚至还不如小孩说的。再比如你又觉得你学河南话学的很像,但你能不能去接受和融入河南的风土人情?这些东西其实是本质的,所以我们不管在接受任何一种东西,接受国外的这种文化也好、接受国外的一种服装奢侈品也好,包括国外的这种电影等等,其实我们更多的是一种从众。我们要从本质上去看,这些东西到底适不适合我们,因为内心跟外表还是是有差距的。比如我们一看这个人就像一个绅士,结果一开口就是粗言俗语,那么灵魂躯壳相符吗。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去思考的。你要怎样去追求,用一种怎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,对我们这个民族而言,从自身的发展而言,你又去怎样去要求?这是一个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过程,如果在一个国家里,每一个人都做的很好,那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?但如果每个螺丝钉都不紧、那么大厦倾覆也是早晚的事,所以这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去值得深思的地方。